假如孩子注定要犯了错误,除去生气和指责,你还能干什么?
1
有一次,我两岁多的小女儿,由于一件事情我没办法满足她,很失望,然后在那里痛哭,喊叫发脾气,不依不饶,无论我如何安慰她伴随她,她都没办法停止,父亲已经愤恼地离开这个房间。
于是,我陪着她,我察看着我一个人的情绪,让自己维持清明。女儿用尽全身的力气痛哭,哭声撕裂了夜空。她抱着我的腿,嘴里不断喃喃地念着她没得到的东西,满脸都是眼泪和鼻涕,并且拒绝我给她擦拭。
我看着她小小的脸颊,涨红的脸,被悲伤和愤怒完全淹没,我内心忽然充满了慈悲。 我了解这对两岁多的孩子来讲好不容易,她此刻并没太多的智慧,来选择不一样的情绪来面对这件事。
她还没办法理解什么是“商店关门了”,她所能感觉到的就是渴望没办法被满足的失望和伤心,这份伤痛对她来讲非常真实,而这就是她成长需要要历程的。这是大家从蒙昧到清明,从本能到智慧,从弱小到强大的必经的道路。
无论对孩子或是成人都是这样,从失去一颗棒棒糖,到好朋友的离开,错过喜欢的学校,失去一个爱的人,或者损失一笔资金……
那些大家过去以为大家没办法承受或者没办法失去的东西,大家以为比天还大的灾难,终究有一天大家会从中成长,以更有力量和智慧的状况选择微笑的去同意它,并从这类历程中总拿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。这类体验都是极其个人化的,旁人没办法替代,也无需替代。而此刻,作为母亲,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持我们的中正和稳定,然后去陪着她。
我抱起她小小的身体,她在我的怀里放声大哭,甚至由于愤怒还拉扯我的衣服。我把她的头捧在怀里,什么话也没说,只不过安静地爱抚着她的背部,慢慢地,女儿在我怀里安静下来。
我了解,在她成长过程中我能做的不多,唯一能做的就在机缘俱足时,她面对丧失时不带评判地伴随她受伤的心,在她收成收获时打开心推荐她的喜悦。
由于并非每一次她心碎的时候我都会在,更不是每次喜悦我都有机会可以陪她推荐。
经验是没办法传承的,只有自己来体验。
2
当爸爸妈妈的力量不够时,就没办法承载孩子的选择可能出错,他们内在太虚弱所以极其焦虑不安。
任何一个不确定的感觉都大概引发出内在的焦虑,为了逃离这种焦虑感,他们一般会有两种方法来控制。
1.过度干涉
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见不少“困难”,让孩子面对这类困难是很有必要,这是很宝贵的学习机会。
比如婴幼儿学吃饭,穿衣,对他们来讲,这类事真的非常困难,他们可能要笨手笨脚折腾好久,会把饭菜弄到衣服上桌上全都是,或者由于扣不上扣子而急的大哭,这种情况的发生都容易引发内在无力的养育者的焦虑感。
他们会为了防止历程这类内心的动荡而阻止孩子的尝试,直接自己代劳,包含爬行的孩子正在努力爬行,试图拿到向两米以外的一个小玩具,而旁边的成年人看到直接“帮忙”,把那个玩具拿过来递给孩子这类行为都是过度干涉。
事实上,这种不请自来的帮忙对孩子是一种打扰,甚至说是伤害也不为过。
他们会没机会在适合的时候面对困难,并体验到面对困难的挫败、恼怒、泄气、烦躁等情绪。假如他们在幼小的时候没训练面对,大一点之后会以更大的强度爆发这类情绪。
对于更大的孩子来讲,早晨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起床穿衣不要迟到,盯着孩子做作业,也是过度干涉。
爸爸妈妈们完全没意识到,选择需不需要赖床十分钟,还是先看动画片或先写作业……这类都是孩子自己要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,TA每做一次选择都会体验到这种选择相应会带来的后果。
或许会迟到,可能路上会非常慌张,或者做到非常困了作业还是做不完,孩子都会从这类选择中体验到内在的感受,不断地自我察看,并在下一次优化我们的选择。
但,假如爸爸妈妈从孩子非常小就不断介入孩子的选择,那样孩子就会丧失自我察看和深思的能力,外部控制和指责的力量越大。
孩子所有些力量都会用来保护自己,进而启动防御模式来对抗养育者,而没多余的注意力来关注事情本身了,那样,自然就丧失了自己从中学习的机会。
2.过度严厉
这种爸爸妈妈碰到有行为问题的孩子,最喜欢用的归因模式就是——“过分娇纵”。
而他们所认知的过分娇纵,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过度干涉的教养模式,是一种不考虑孩子内在真实需要,一股脑地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强加到孩子的日常。
所以,这种严厉的爸爸妈妈在没搞了解什么是“过分娇纵”的状况下,为了对抗过分娇纵所带来的后果,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。
他们很相信,孩子要变得坚强需要要历程挫折。在某种层面上,这种认知也并非完全错误,但不同就是挫败感、失落感、无力感……这类负面的感受不该是由爸爸妈妈人为创造出来的。
譬如为了让孩子掌握等待和自律,在TA需要某样东西时,刻意地延迟满足或不满足,让孩子绝望地哭得歇斯底里。
或者在孩子遇见挑战惊惶失措时,告诉孩子一堆看起来无比正确的道理,并施加重压期待他们能立刻做到、坚持下去;
你不可以这么没用;
你要坚强;你不要怕他;
你要好好说,不要一直哭;
早了解如此你之前做什么去了;
叫你听我的不听,你看吧;
……
并期待以如此的严格需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坚强独立勇敢的人。
如此是没用的!
孩子可以成功的走过挫折,是由于在他们受伤无助时有爸爸妈妈坚实温暖的拥抱,在支持和伴随他们。
爸爸妈妈不带评判和焦虑的,稳定而接纳的支持可以启动孩子内在力量,让孩子可以去面对困难,并且久而久之,这种稳定而接纳的力量会渐渐被孩子内化,成为他们我们的人格背景。
但不少爸爸妈妈给的是评判和焦虑,所以没任何悬念的,他们的孩子自然是把评判和焦虑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。
3
孩子最应该掌握的就是怎么样在生命中做各种各样的选择。
可是,我怎么样能教会其他人做选择这件事呢?答案就是不需要教,让他们多去做就好了。
由于一旦我开始告诉她们选择的答案,或者直接帮她做选择,我就不是在给予孩子学习选择的能力,而是在剥夺她们学习选择的能力。
我唯一能做的就是,在她做了一些选择,但结果她自己并不认可的状况下,不带评判地伴随她。而不是趁这个机会,借助她的脆弱来彰显我们的正确,告诉她:你当初没听我的建议是多么愚蠢。
如此,我不只失去了支持她的机会,也失去了她的信赖。
假如我这么做,她除去学习到,“犯了错误之后千万不要告诉我妈”以外,什么也学不到。
而这不是我想要的,我想更不是所有爸爸妈妈想要的。
假如明明了解如此做不会有任何好结果,还是忍不住想批评教育一番,那是由于自己在当下失去了中心,内在的焦虑和无力被勾出来了,那就趁这个机会好好面对我们的功课。
天下间,再也没比养孩子这件事,更有机会看清我们的了。
当你掌握了对孩子不够完美的选择有更多的接纳,自然也就能接纳自己不少个时刻不够完美的选择了。本质上来讲,在这个生命的学校里,爸爸妈妈和孩子是校友关系。
爸爸妈妈和孩子,不就应该是如此彼此犯了错误再彼此原谅,相互伴随着成长吗?